查看原文
其他

触目惊心!!!


近期

小编收到了一份电信诈骗的数据

被骗人数和被骗金额数量惊人

受骗者不乏高学历人群

其中一起被骗案件

让人心惊

因为我接到了同样的电话



上周末 小编手机响起

电话那头自称是某东客服

说国家要收紧网~贷

请自行操作关闭白条权限

否则影响征信


小编一边心想可能是骗子

一边好奇地打开某东APP

还没找到操作界面

对方又追了一个电话过来

催促抓紧时间完成

……

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

突然关注我一个普通市民

让我不禁陷入沉思


实际上

骗子们似乎总是能“洞悉人性”

而且诈骗手段也是“与时俱进”

设计一步步的圈套



诈骗形式多样

数量触目惊心


当前,电信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等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还有美色诱惑、冒充领导、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等其他多种形式。
据国家反诈中心数据,2021年共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诈骗短信17.6亿条,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成功避免2800余万名群众受骗。
因此,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按照要求填报信息,即可获得专业部门的随身保护。



▲反诈预警核查七个“有没有”




详解五个高发电诈类型


01


刷单返利类诈骗




警方提示刷单行为涉嫌违法,凡是需要先行充值或垫付资金的刷单行为都是诈骗。

02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




警方提示投资理财需谨慎,警惕虚假投资理财网站、APP。

03


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发布办理贷款、信用卡、提额套现等广告信息,打着“无抵押”“免征信”“无息低息”“快速放款”“免费提额套现”等幌子,以事先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验资、交税等为由,或以检验还贷能力、调整利率、降息、提高征信等为借口,诱骗具有贷款需求或曾办理贷款业务的受害人转账汇款,甚至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消费,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任何声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平台都有极大风险。


04


冒充客服类诈骗




典型案例

冒充客服类诈骗

4


2022年4月,福建泉州张某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某购物平台客服。对方告知张某购买的商品快递包裹丢失,现在可以进行理赔,并说出具体订单编号、订单时间及商品物流单号。张某信以为真,在其指导下添加为好友,并下载某云会议APP进行语音联系。张某按对方提示操作,在自己支付宝内透支了备用金所有额度,后将透支的钱款转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对方承诺后期会将备用金和理赔金一起返还,并让张某继续下载网贷APP透支额度转账。张某不愿配合,随后发现对方已无法联系,从而发现被骗,共损失金额2.5万元。


警方提示接到自称电商、物流客服电话,务必到官方平台核实。

05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造成的损失金额往往较大,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此类诈骗让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从而在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身份证号等,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诈骗分子主要犯罪手法为:

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名下银行账户、电话卡、社保卡、医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进而实施诈骗。为增加可信度,一些诈骗分子会向受害人展示虚假公检法网站上发布的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为远程获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常常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为使受害人处于完全被操控状态,诈骗分子还会诱骗受害人到酒店等封闭空间,阻断所有短信、来电等外界联系。

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一些诈骗分子还会冒充不同部门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领取补助补贴、奖学金,医保卡、证券、金融账户被冻结,出入境证件异常、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特别是近期一些诈骗分子以受害人涉嫌散布疫情谣言、贩卖假口罩、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等为由进行诈骗,影响恶劣。

警方提示自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钱款转到“安全账户”的一定是诈骗。

学习防骗是关键
不论骗术怎么变
我不转账应万变

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编辑:曹广耀

素材来源:公安部刑侦局



往期精彩:全国总工会蹲点工作组来扬子石化调研警惕!高温日晒这些气瓶很危险
公司开展夏季高温“送清凉”慰问活动

2022年第113期   总1309期你点的每个赞,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